小時候在鄉下跟阿媽到村裡唯一的一家雜貨站買東西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好不容易有機會當阿媽問我有沒有要買的時,馬上指著"糖甘"說我要吃這個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阿媽告訴雜貨店的阿公說"這糖甘買一元"~小小年紀的我趕快問"一元規粒","33粒"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看著老闆用一張白紙小心的算著糖甘包起來後遞給我~"我麥先呷一粒”~阿媽說~"加給拿乎好”。


一路回家小心異異的捧著深恐不小心掉了一顆。等回到家攤開白紙反覆算了又算就是32粒,不甘心的我跑去跟阿媽說~阿媽,那個阿公減一粒給我",只見阿媽笑著說~真耶Y假耶,妳有算嘸錯沒?~從此後,這件事是阿媽茶餘飯後、客人來訪時,拿來當成一件誇耀自己孫女數學有多好的話題。


其實在民國五十幾年代,民生物資普遍不是很充足,一塊錢是可以吃很多東西的,尤其是鄉下地方對一個小孩來說能吃到"糖甘"已經算是不得了的事情了,當然要算得很清楚~一粒也不能少~


現在的小孩因為物資的充份,往往只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,吃東西又挑三撿四,完全不知道困苦的日子長得什麼樣子,或許這就是代溝的一個因子吧~因為出生的年代不同,對生活的感受也不同。~所以當家長的是否應該檢討一下自己與小孩的生活背景後,再來與小孩做一個親子間的生活分享會比一味的要求”孩子,你要懂得老爸(媽)以前是多困苦”好呢?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nw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